首页>苗木百科>花卉盆景的制作方法都有哪些

花卉盆景的制作方法都有哪些

来源:www.lps114.com.cn   时间:2021-08-31 15:38   点击:7166   编辑:niming   手机版

常见家庭花卉盆景制作方法

花卉盆景,常见家庭花卉盆景制作方法

盆景源于中国,分为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盆景是由景、盆、几(架)三个要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

盆景是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典型而集中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的工艺品,被誉为“无声的诗,主体的画”。盆景也是汉族优秀传统艺术之一,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

常见树木盆景式样

树木盆景

树木盆景是根据树木生长的千姿百态为版本,并结合了审美情趣进行剪裁并提炼而制作成型的盆景艺术表现形式,这种盆景最能体现树木盆景的诗情画意和造型技巧。

水景盆景

以各种山石为主要材料,经过精心选择和加工造型,模仿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色,装饰于咫尺盆中,展现悬崖绝壁,险蜂幽壑,翠峦碧涧等山水风光,犹如立体的山水画。

水旱盆景

这类盆景既有水面又有陆地,综合表现水陆两地景色。

山石盆景

以自然石头为主要材料,经过选择和切截、雕凿、拼接等造型处理,点缀一些小的植物和摆件,布置于水盆中,表现自然界山水景。

树桩盆景

树桩盆景,就是以花木为主。树桩的优劣在于其天然形态是否有造就之可能,在于创作者的造型所蕴含的意境和情趣。树桩盆景是山野老桩的缩影。虬枝横空、势若游龙、树干扭旋的古柏;大枝旁逸、悬崖倒挂、枝叶如云的劲松;柔枝纷披、花果艳丽、俊逸飘雅的天竹,都是制作桩景的极好范本。

要制作一盆精美的桩景,关键是选好树桩。最理想的树桩是形态丰满、 枝挺叶绿、须根尚未脱水的植株。树桩就其形态而言,有直干式、悬崖式、垂枝式、合栽式、 伏卧式、桔梢式、自由式等。不论长短、粗细、曲直、老嫩、明暗、疏密、厚薄,均宜自然洒脱。在引栽树桩之前,需选好花盆,其原则是能与树桩能相得益彰。

榕树盆景

榕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树冠篷大。年长的榕树看去就是一座绿色的大山。榕树寿命很长,有些达千年以上,生命力相当强,所以有“独木成林”之说。适合于长期盆景培养,一年四季均宜观赏,是具有传世意义的上乘树种。而且神奇多变、形态别致,榕树被视为长寿、吉祥的象征。寓意荣华富贵之意。因而榕树盆景成为祝寿的最佳礼品。

榕树最美在根,盘根错节,起伏不定,根与树没有根本的区别。榕树的很多种类具有板根现象、老茎生花、空中花园和绞杀现象,景观奇特雄伟。而榕树盆景则是取材榕树,观赏榕树的树桩及根茎叶奇异形态为目的,通过各种手法,控制其生长发育,使其成为独特的艺术造型的盆栽榕树盆景。下面花木中国网就和大家交流一下榕树盆景的制作方法及日常养护。

榆树盆景

榆树是岭南盆景主要树种之一它生命力强耐修剪生长速度居五大名树九里香、雀梅、福建茶、榆树、满天星之冠具备“叶细、枝密、干粗、露根”这四项制作盆景的基本条件可培养成各种树型。 榆树是榆科榆属落叶乔木在我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二千多年前《诗经唐风》里便有“山有枢阴有榆”的歌咏了。

榆树盆景的造型既可在生长期,也可在休眠期,但要避开萌芽期,以免树液流失过多,影响植株生长。其形式可根据树桩的基本形状加工成直干式、曲干式、斜干式、枯干式、临水式、悬崖式、丛林式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盆景。树冠既可用潇洒扶疏的自然型,也可采用圆顶的大树形,还可加工成规整的圆片造型。造型方法是扎、剪并用,先用金属丝蟠扎出基本形态,再细细修剪。

罗汉松盆景

罗汉松盆景,别名小叶罗汉松,又称雀舌罗汉松、雀舌松、短叶土杉,呈灌木状,叶短而密生,多着生于小枝顶端,背面有白粉。呈小乔木或灌木状,叶短而密生,枝叶婆娑,苍古娇健,姿态动人。生长季节萌发新梢,其嫩绿新叶点缀于浓绿叶丛之间。颇为美观,是一种上等的盆景制作材料,尤其对制作微型盆影更是首选对象。 短叶罗汉松别名小罗汉松、土杉,常呈灌木状。

在花卉盆景栽培管理过程中,适时适度摘除叶片,有利于提高花卉盆景的观赏价值,延长观赏时间,促进抽枝发叶和开花结果。不同的花木种类,摘叶时期、摘叶量、摘叶目的,摘叶前后的养护推施不尽相同。

盆栽是温室花卉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便于控制各种生活条件,有利于花卉的促控栽培。还便于搬移,既可陈设于室内,又可布置于庭院。盆栽容易抑制花卉的营养生长,促进植物的发育。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共 0 条评论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备2021006107号-532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