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茶油种植>普洱茶申遗类型是什么

普洱茶申遗类型是什么

来源:www.lps114.com.cn   时间:2022-09-07 00:53   点击:314   编辑:niming   手机版

为了推进普洱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3月30日马玉涛、唐国强等知名人士在京参加了中国云南申遗护宝·古茶树认养系列活动。

  1995年9月,国内茶学专家在原思茅地区镇沅县对千家寨一号古茶树的树龄进行了鉴定,测定年龄为2700年,为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树。思茅古茶树是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古茶树,树龄已千年。根据植物染色体进化的理论,邦崴古茶树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澜沧邦崴古茶树的发现和研究及其前后发现的勐海巴达野生型古茶树、镇源千家寨古茶树群、勐海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澜沧景迈山古茶园,构成了一个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的完整的茶树起源利用的体系。云南现已发现的古茶树、古茶园是研究茶树起源和利用的活化石,是证明茶树原产地在中国,中心在云南的实物依据。

  古茶树和野生茶树群落,是云南省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及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和“活化石”。据介绍,近年来由于不合理采摘,过度开发,甚至大面积毁茶种粮、种蔗,单一化茶园替代等原因致使云南省古茶树的面积有所减少,环境保护亟待加强。为了推进普洱茶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工作,加强对古茶树的保护,云南思茅市还将于4月8日至10日举行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更名为普洱市庆典,来扩大云南古茶的社会影响和认知度,让更多人加入保护者行列。

1973年,普洱茶熟茶的快速发酵工艺创始,经过三十多个春秋的磨砺与海内外市场的反复检验,现在的普洱茶熟茶产品,其用料、工艺、产品线已经日趋成熟和丰富。 在这30多年间,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毛茶茶菁等级使用,发酵成熟度,以及拼配配方等方面,云南普洱茶界有过许多实践,才铸就了目前丰富多彩的普洱茶熟茶产品线。 前面的系列文章介绍过,就勐海茶厂产品而言,普洱散茶与普洱紧压茶,发酵成熟度是略有不同的。 普洱散茶产品 - 历史上大宗的普洱茶产品(唛号79072、79082、79092、79102等),发酵是全熟的(发酵成熟度十成,100%),主要是满足市场“及时品饮的需要”。当然,前面也说过,即使发酵全熟,这种普洱熟茶的收藏变化也是有的(见系列文章之二)。 而普洱紧压茶产品,发酵并非是全熟的,这就为收藏中的后发酵留有不少变化的空间,为老熟茶的品味风格走向“润滑,砂化”奠定基础。 总结说,和普洱茶生茶产品一样,普洱熟茶的紧压茶也是独具收藏价值的,特别是偏轻发酵的普洱熟茶产品。 普洱紧压茶产品,由于历史的机缘,形成了不是完全成熟的发酵,它的后发酵空间带来的收藏价值特征,冥冥中是上苍对云南普洱茶的又一次眷顾。 当然,在70年代以来的历史机遇里,市场需求推动了这个奇迹的诞生,2005年,我设计了“收藏型的熟茶产品 – 8562 普洱饼茶”,也源于此。 具体说,有哪些因素导致普洱紧压茶产品不是全熟发酵呢? 首先,为了压制容易成形,发酵过熟,压制比较难以成型。 第二,产品良好特征的需求,发酵过熟,外观色泽显黑褐色,欠润感;而发酵适中,色泽红褐,有油润的光泽。特别是嫩度高的原料,发酵偏轻,易显金黄毫。 第三,在精制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后发酵。这一点比较重要,无论是“半制品”、“再制品”环节,以及蒸压、干燥等环节,均存在发酵。 第四,收藏存贮,后发酵的需求。 这些原因,是普洱紧压茶产品不全熟发酵的理由,也是收藏价值的理由。细心的茶友,从最早的“云南七子饼茶”(7572)的说明书(大票)上可以看出这一点,说明书上说的是“适度发酵”。 什么是“适度发酵呢”? 发酵成熟度,大众普洱散茶为了追求及时品饮,发酵成熟度为全熟(十成,100%)。 紧压茶产品,发酵多为“适度”,基本上以八成发酵为主。 简要总结一个表格,描述发酵成熟度的术语以及品质特征,希望对茶友更好认识普洱熟茶有一定帮助。 普洱茶熟茶发酵成熟度简表 发酵 成熟度 特征 术语 代表产品 色泽 匀整 香气 汤色 滋味 叶底 100%以上 过熟 低档普洱砖茶 黑褐 欠匀 陈香 黑褐 醇和或平和 黑褐色,硬杂 100% 成熟 低级别普洱散茶 黑褐 尚匀 陈香浓郁,显木香 红褐 醇厚或醇和 暗褐色 90% 适度 偏老 普洱散茶、普洱成形茶 暗红褐 匀整 陈香 红浓 浓醇或醇厚 红褐 80% 适度 普洱成形茶 褐红 匀整 陈香 红尚浓 醇浓或浓醇 褐红 70% 适度 偏青 高档普洱成形茶 暗红 豪显金色 匀整 纯正 红明 浓厚,尚醇,微苦 褐红尚青 60% 偏嫩 普洱茶 暗红豪显金黄色 匀整 纯正 红亮 浓厚或醇厚,尚纯正,带苦涩 红亮尚青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共 0 条评论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备2021006107号-532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