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信息>什么是茶文化

什么是茶文化

来源:www.lps114.com.cn   时间:2022-03-07 00:31   点击:6893   编辑:niming   手机版

  、茶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这些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独特清新的人文景观日益充实和丰富着茶文化的历史画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丽风景。
  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使用茶的国家。

2、“茶”字及饮茶习惯的由来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
  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3、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
  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
  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
  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⒋ 历代贡茶

贡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种特定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贡茶使千百万茶农蒙遭苦辛,但贡茶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它也是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①贡茶的起源

  贡茶的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贡茶与其它贡品一样,其实质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
  贡茶的发生,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武王伐纣,巴蜀以茶等物品纳贡。这种现象具有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纳贡,即意味着君臣关系的确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贡品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谓“致邦国之用”。
  

  随着贡品需求量的增大,贡赋制度逐渐变得严密起来。从“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最后发展到设官分职进行管理。有所谓“九赋”、“大贡”。 大贡即“ 祀贡、嫔贡、器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物贡”。茶叶就是“物贡”中的一类。

  到了西汉时期,贡茶逐步明朗化。
  如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之句,间接地反映了上层阶层的饮茶情况;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笥”,反映了茶在贵族生活中的地位;后来,还有反映西汉皇室用茶的文学作品,如《飞燕外传》 所述: “咸帝崩后,后夕寝中惊啼其次。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
  左右奏帝云, 向者侍帝不仅,不合啜此茶”。

  三国时期,吴国末帝孙皓,每为食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陈寿《三国志·吴志》) 这些用茶无疑属于贡品。
  后来,又有“晋温峤上表贡茶干印,茗三百斤” (宋·寇宗《本草衍义》),“温山出御荈” (刘宋·山谦之《吴兴记》)的记载。

② 地方的主动贡献

  贡茶除了贡物制度的强制性敛取之外,还有一种地方上的主动推荐贡献现象。这种现象也是使贡茶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
  请看以下几条资料:

  “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厥后因之,征献浸广,遂为任土之贡,与常赋邦侔矣”。

  “两浙茶产虽佳,宋祚以来未经进御。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章宪垂廉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惟建州茶饼, 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

  这三条资料中,前两条表明了唐宋时期的贡焙制度的确立与这种由下荐上的进贡形式直接相关,也表明了一时一地的物产,可以通过上贡的形式,达到名扬四海的目的。
  

③历代贡茶概况

  贡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贡茶才随之消亡。悠悠数千年,贡茶对整个茶叶生产的影响和茶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⒌茶文化的传播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 (也称茶马交易)。
  

  “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茶”,最早起于唐代。在唐文宗时,王涯为司空,兼任榷茶使,在大和9年(公元835年)10月,颁布榷茶令,但在11月,王涯即被杀,榷茶刚刚诞生便夭折了。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大哥大姐,你们说的那是什么啊?

还是茶吗?

品茶、讲心,讲境界你们怎么讲上书了?

这是说茶还是说书啊?

  茶文化

以茶为载体所表现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是商品文化的组成部分。

沿革 茶又称荈、蔎、葭、荈诧、??、荼、茗等,唐代定称为茶。西汉以前,茶叶主要是作为祭品、药食。西汉,茶叶成为社会上层士大夫及宫廷享有的饮料。汉代,中国种茶制茶初具规模,四川、云南已有人工栽培茶树,并成为主要茶区。
  南北朝时佛教兴盛,认为茶有三德:一为坐禅修行,通夜不眠;二为饮食满腹,帮助消化;三为戒酒戒杀,茶为不发(即抑制性欲)之药。因此,一些名山大川的寺院所在地都开始种植茶树,讲究饮茶。许多品质优秀的名茶最初是由寺院种植和采制的。佛教对茶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唐代,文人学士提倡茗饮,纷纷以茶作为吟诗作赋的题材。陆羽《茶经》对茶的起源、历史、栽培、采制、煮茶、用水、茶具、品饮等作了精湛的论述。《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或成熟。以细煎慢品代替了以前的粗放式饮茶,同时说明中国是茶文化的最早创造者。
  唐代饮茶发展为全国性的民俗。其时,南北城镇出现了大众化的饮茶场所——茶馆,只要投钱,即可取饮;产茶区域广及各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开始征收茶税;饮茶之风,远播塞外西北各地。中国茶文化史上尚有茶始于殷周,兴于汉唐,盛于宋之说。宋代饮茶,基本遵循唐代准则,并从煎茶发展为完全艺术性的斗茶,士大夫争相讲求茶品、火候、煮法及饮效等。
  流行通体施黑釉的建盏和建安团茶(北苑茶)。明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其中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炒青法,茶的形状因而渐由团茶(饼茶)变成散茶为主,唐宋饮茶准则有所增删,由原来的煮茶改为泡茶,程序不像唐宋煎茶、斗茶那样纷繁复杂,饮茶更为大众化、生活化。
  明代名茶有为人们称道的六品: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文人学士品茶助兴更成风气,茶业著作多达40余册,并常以茶入画,如文徵明《烹茶图》、唐寅《品茗图》等。清代饮茶风气愈盛,市镇乡村的茶楼、茶馆比比皆是,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制茶工艺更趋完善,形成了中国茶叶的六大类别,即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白茶和紧压茶,品种达数百种之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茶叶生产基地由14个省500个县扩展到17个省900多个县,茶叶成为中国出口产品之一。

内容 茶文化是物质文化。
  它凝聚积淀着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文化的因素,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①茶文化的物质技术层。包括不断创造并不断完善的各种茶具、茶的品类特点及茶的种植、制造的科学方法。②茶文化的行为层。是饮茶的行为方式、行为准则以及制度约束,包括茶政、茶艺、茶俗(诸如茶馆、茶宴、茶会以及各民族的饮茶习俗等)。
  ③茶文化的观念层。即是通过品茶活动表现出的一定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思想精神。包括茶礼、茶德、茶道、茶的文学艺术以及茶的价值体系。中国茶文化其意在“品”,品茶意在得情趣。因而中国人饮茶十分注重茶叶、茶水、茶具、环境的选择以及火候的掌握。
  煎茶、斗茶、工夫茶都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④茶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专门的茶文化著作以及涉及茶文化的有关著述(见茶经)。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共 0 条评论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备2021006107号-532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