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信息>中国茶道的基本知识

中国茶道的基本知识

来源:www.lps114.com.cn   时间:2022-01-08 20:07   点击:5875   编辑:niming   手机版

饮茶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省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四规:和、敬、清、寂七则: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备好雨具,遵守时间,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

中国茶叶大词典

中国茶的艺术,萌芽于唐,发皇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中国的民族性,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是通论,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饮茶所讲究的是情趣,如「披咏疲倦」、「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蓄着一种高雅的情致。  所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的气质,而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及内涵亦自有其传统的精神。品茶之四大特色是具备:  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   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   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   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   中国人不太随意高谈茶道,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是有着相当的崇高与尊重的意味。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同时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无为而顺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形而下则为器矣。所以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茶与中国民族相结合,受着中国人一贯的哲思想和生活方式所支配,简言之即「顺其自然」及「致中和」,这是中国茶艺的真髓。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  日本茶道,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日人认为这种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  但是以禅的意义来说,茶道本身毫无意义,因为禅的特色是喜悦、诚摮、自由。茶道仪式,完全违背这种本意。日本茶道,流派虽多,但受陆羽茶经影在仪式器具布置上做工夫为多,对茶本身研究较少,在基本上已是舍本逐末。更由于日本将茶道视为婚嫁习尚。女子多习茶道禅的意义更为消失,在今日,日本茶道只剩下学习礼仪维护传统两种目的。  中国知「道」而不轻言「道」,日本不知「道」而言「道」,(日本是个格偏狭爱走极端的民族,将「茶道」带进诡秘的境界,似乎有点走火入魔),中国不愿刻意追求而流于形上,一切顺其自然;日本拼命摹仿,追求各种境界而流于形下而不自知。惬意、自然、朴拙,正是中国人饮茶的写照。  中国茶艺的定义  中国茶艺实为一门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因而茶艺本身并无很多玄想的东西。有些人有意将茶艺搞得神乎其神,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古代中国茶艺见识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如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像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  《荈赋》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6�1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蒙:“人至辄命饮之”,这是他好客的表现。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客来敬茶不仅是世俗的礼仪,昙济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于此,中国茶艺也就成为一种生活中接待客人的形式而已,讲些写实的茶事话题是茶艺必要的基础,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并不是现在的一些茶艺茶道组织讲的那样神乎其神。  中国茶艺基本内涵   中国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  总之,中国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中国茶艺的分类  1、从方位上可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的区域性茶艺表达形式。其中以南区(两广和福建台湾)最为突出。  2、从历史上可分六大时期,即汉唐时期为官品;宋代为文品;明清时期为艺品;民国时期为质品;新中国6、70年代为杂品;当今时期为视品。  3、从生活方式上可分为宫廷、民俗、文士、雅术四大类别的人群等级。有人也认为这算作流派式分类。  4、从传统流派上可分为九大门派,分别是为汉代司马派(流行于中原,重茶品。已失传);隋朝袖饮派(流行于江浙,重品茶方法。已失传);唐代峨眉派(流行于四川,重养生。传承至今);唐代禅派(流行于佛教界和浙江地区。传承至今);宋代工夫派(流行于福建和广东,因两地区为当时中国文人流放地区,文人温茶有的是时间,从而这种茶艺术随之而诞生。传承至今);明代征派(流行于北京及关外,起始人为文征明,征派茶艺被当今书画界视为一种境界,非则不入。传承至今);清代徽派(流行于安徽和北方,属品茶之大方和随意性的代表,即后来看到的北京大碗茶等样式。传承至今);民国时期长流派(流行于湖南、湖北一带,与当今的长嘴壶茶艺近似。已失传);现代时期的道派(流行于道学界,重养生。)  5、从现代中国茶艺组织上讲,被确立为合法的专业茶艺组织的有:浙江太极茶道;台湾天福陆羽茶艺;四川峨眉派茶道;陕西林治茶艺;北京老舍茶艺共五家。(合法组织是指经国家教育、民政、工商、文化等相关织组管理部门审批,取得对自身茶艺可以进行对外传播资格的。取得了国家要求的相关经营许可证的。)

《中国茶叶大辞典》 中国茶叶大辞典  《中国茶叶大辞典》是一部融多学科知识的大型工具书,是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系统、门类齐全的专科辞典,是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金书收词9972条,共3266千字,并附有彩图198幅、随文插图216幅。  主编: 陈宗懋院士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定价:380元  出版时间:2000年12月1日  2001年4月20日下午,《中国茶叶大辞典》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举行。国家经贸委、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  中国茶叶大辞典采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茶叶的历史、文化、科技、经贸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它包括茶叶历史、茶树育种、栽培、植保、茶叶品类、茶叶生物学、化学、茶叶加工制作、检验、茶叶机械、综合利用、茶叶经济贸易、茶具、茶俗、艺文、茶人、茶学著作、茶业机构、国外情况等19个方面的内容,还有11个包含大量实用信息的附录,编织出了茶叶科技、茶叶文化密集的知识体系。既反映了茶业科技的最新科研成果,又展现了中国茶学厚重的历史传统文化。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通览古今,兼容中外,注重规范性、科学性、知识性、稳定性、实用性。正文按专业知识体系编排,书后附笔画、汉语拼音、外文三套索引,检索方便。  《中国茶叶大辞典》的作者队伍由国内二百多位专家、学者组成,涉及全国近二十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科研、教学、经贸、生产部门,其中有多位学科带头人,并有被誉为当今“茶界泰斗”的老一辈学者为顾问,使作者队伍具有权威性。  《中国茶叶大辞典》是茶业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凝聚着全国专家、学者十年的血汗,它将成为新世纪的最新茶学力作。  《中国茶叶大辞典》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凡例  彩图目录  分部目录  一、茶史部  二、育种部  三、栽培部  四、植保部  五、茶类部  六、生物部  七、化学部  八、制茶部  九、检验部  十、机械部  十一、利用部  十二、经贸部  十三、茶具部  十四、茶俗部  十五、艺文部  十六、茶人部  十七、茶著部  十八、机构部  十九、国外部  正 文  附 录  1 中国历年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  2 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园面积、茶叶生产量、茶叶出口量  3 中国产茶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  4 中国历代主要茶叶名录  5 国家级和省级审(认)定茶树良种简表  6 中国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名录  7 茶叶机械产品名录  8 茶叶相关标准(节录)   9 中国茶叶期刊名录  10 常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使用剂量表  11 中国茶业大事简记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共 0 条评论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备2021006107号-532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