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信息>中国有那些名茶

中国有那些名茶

来源:www.lps114.com.cn   时间:2021-11-01 03:28   点击:3081   编辑:niming   手机版

普洱是属于黑茶,产于云南
龙井是绿茶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一种

具体区别主要体现在制作方法上
1. 绿茶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2. 红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3. 黑茶
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普洱茶是在已经制好的绿茶上浇上水,再经过发酵制成的。

4. 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5. 黄茶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

6. 白茶
白茶则基本上就是靠日晒制成的。白茶和黄茶的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

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云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茶树适合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湿度高,光照适中,土壤肥沃的地方。中国茶叶产量很多,产地覆盖 20个省区。茶叶采集后必须进行的特定加工,包括揉捻、发酵、干燥等,这些步骤决定了各类茶叶在色、香、味、形的质量。由于产地品种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各地出产了许多茶叶品种。依据制造方法和质量,大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和花茶类。
绿茶
又称为不发酵茶。绿茶是历史最久的茶类。以茶树新梢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由于没有进行发酵程序,绿茶 保留了鲜叶内较多的天然物质。其干茶色泽及冲泡后的茶水、茶叶都以绿色为主。中国绿茶品种最多,产量最大,著名绿茶有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
红茶
中国红茶属全发酵茶,又分为功夫茶、小种红茶和红碎茶三种。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褐色为主调。这类茶的制造包括萎调、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过程。由于发酵过,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产生了多种新的成分。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 50 多种,增至 300 多种。使红茶口感香甜味醇,并具有保存持久的质量特征。红茶属于东南亚及欧洲最受欢迎的茶品,代 表茶品有祁红、滇红、正山小种、荔枝红茶 等。
青茶
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青茶 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发酵程度在 15-75%不等。冲泡后的乌龙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其质量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郁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气,滋味格外清香浓厚。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品,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台湾地区,代表茶品有清茶、冻顶乌龙茶、铁观音、武夷岩茶。
白茶
白茶属中国福建省特产 由于加工时不炒不揉,只晒干或烘干,使白茸毛的外表保留下来,而呈白色。白茶芽头肥壮,叶底嫩匀,味道清凉,汤色较其它茶叶色淡。白茶性清凉,最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代表茶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黄茶
黄茶属于轻发酵茶,具有黄叶、黄汤的特色。黄茶芽叶细嫩,香味鲜醇。冲泡的茶叶在茶汤中忽上忽落,呈现美妙的律动感。这种黄色主要是在制茶过程中进行渥堆闷黄的结果。代表茶品有君山银针、北港毛尖、霍山黄芽、蒙顶黄芽等。
黑茶
黑茶一般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叶色多呈暗褐色,以陈年为佳品。风味圆润,是中国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黑茶产区广阔,品种款色很多,更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如青砖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代表茶品有普洱茶、六安茶、黑砖茶、云南茶等。
花茶
又称熏花茶、香花茶、香片。由精制茶叶与具有香气的鲜花拌和,通过一定的加工方法,促使茶叶吸附鲜花的芬芳香气而成。按所用鲜花的划分,有茉莉、白兰、珠兰、玳玳、桂花、玫瑰、柚花等花茶。一般以烘青绿茶为茶坯,因其吸香性强,能使茶香花香融为一体。主要产地有福建、浙江、安徽和江苏省。
由于不同的加工制法 , 使各种茶叶的生物成分有差异。这些成分决定了茶色、香、味的差异。例如未发酵过的绿茶,其茶多酚、咖啡碱可保留 85% 以上,叶绿素保留 50% 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这些天然物质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特别有效,为其它茶类所不及。红茶在发酵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共 0 条评论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备2021006107号-532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