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茶油价格>朱元璋山茶油怎么样(朱元璋 茶)

朱元璋山茶油怎么样(朱元璋 茶)

来源:www.lps114.com.cn   时间:2023-05-26 23:35   点击:106   编辑:niming   手机版

1. 朱元璋 茶

你好当时的人一般靠游牧为生,平时都吃的非常油腻,但又长期缺乏蔬菜水果等,且这些东西不容易储存携带。

除了瓜果蔬菜可以解腻外,茶同样也能去的一样的效果,所以会通过一些低价格在商人手里买私茶。这样以来就会造成官茶滞销,从而影响明朝经济的现象发生。

2. 朱元璋喝什么茶

历史上的各种说法

一、附茶

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在边地府库,交换马匹,此为“官茶”;而茶商由产地贩运交售给茶马司的茶叶,须向户部纳税请领执照,称为“请引”。每“引”规定可贩茶100斤,纳税200钱;不及“引”者,谓之“畸零”,另行发给“由贴”。无“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为"私茶"。当时朝廷为鼓励茶商贩运茶叶,每次将运到茶马司交割后,都奖给茶商;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为酬劳,由他们自己出售或换马。因此种酬劳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发的,称作“附茶”。以后用谐音“茯”代替“附”,便出现了“茯茶”。

泾阳茯砖茶在古代作为官茶和边销茶,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喜爱与欢迎,是古代重要的战略物资!

二、伏茶

茯砖茶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陕南,四川等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咸阳泾阳筑制,称“泾阳砖”;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因其药效似土茯苓,美称为“茯茶”。

三、福茶

因为茯茶谐音“福茶”,所以被很多人所喜爱,希望能通过它讨一个好兆头。而“福茶”广为人知则是因为慈禧对它的盛赞。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逃至西安。安吴寡妇(就是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主角---周莹)赶到西安拜见。当时所带土特产贡品中就有茯砖茶,安吴寡妇给慈禧上贡时说,这是泾阳家乡产的茯茶,因语音关系,慈禧听是福茶高兴的说:福茶好!福茶好!饮用“泾阳福茶”一时成为紫禁城内外的风尚。后来就有了大家把茯茶叫福茶之事。后来在茯茶中发现了对人体有益的“金花”,生物学家命名为冠突散囊菌!

3. 朱元璋贡茶改制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世界公认的饮茶就是中国首创,而在中国根据陆羽《茶经》中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根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有关对茶叶的探索,只是在秦时代茶更多的是王公贵族的专属,没有得到更好的传播。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开始在中国盛行。佛法大师在探讨、悟佛理时要心境平和,没有杂念,而茶恰好有提神醒脑的功效,使人内心更加的通透明澈,饮茶开始在佛家流行。只是相对于魏晋南北朝的动乱局势,连绵不断的战争,民不聊生,生存尚是问题,亦不会拿出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茶叶。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唐朝占有绝对的一席之地。唐朝国泰民安,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茶叶开始逐渐地走向社会大众。在这一过程中,有一批文人骚客、儒家大士开始深入的研究茶叶,其中尤以陆羽为主,陆羽所著的《茶经》更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后人誉为茶叶的百科全书,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道也在这一时期诞生。在唐朝这一时期,就初步形成了内容多样,内涵丰富的茶文化机制。

在南宋,茶文化发展到一个高潮时期,民间就出现了的专业品茶社团,宫廷也设立了专门的茶事机关,皇帝用赐茶来笼络王公大臣;在民间,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茶,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要“合茶”。民间一时斗茶风起。日本现盛行的茶道,也是由南宋时期漂洋过海传播而去。宋朝过后,茶文化开始没落,明太祖朱元璋撤销北苑贡茶苑,不再设皇家茶园,散茶正式形成,散茶真正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人们喝茶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过却已经没有盛唐、南宋时期的全盛状态。在17世纪,西方列强用枪炮叩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的茶文化也随之传入到西方国家,并逐渐的在世界流行。

新中国成立后,茶文化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文化机制,融入了更加丰富的理念。加强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结合,形成了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机制,茶歌艺术、茶乐艺术也应运而生,使得茶文化更加的符合我国的社会实情。

4. 朱元璋与山茶油的传说

应该是朱元璋与油茶,传闻朱元璋被陈友谅军队追杀,正在采摘的油茶的农夫将朱元璋伪装成采摘茶油的农夫,幸免于难。之后见其满身是伤,便用茶油涂在伤口,几天就好了。朱元璋统一天下后,非常喜爱茶油,封江西茶油为“皇宫御膳”。

5. 朱元璋与茶的故事

在明太祖的意识里,明朝虽不缺茶,但是北方地区频繁侵扰明朝的少数民族却缺茶,之所以要严格“控茶”,也正是为了能够通过茶叶实现“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的政治目的,继而取得“巩固明朝疆域”的效果。

6. 朱元璋 茶道

1、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江苏昆山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2、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三国》迷一定知道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3、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奏请设立军卫法,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4、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 茶艺鉴赏的行家,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精小品文,工诗词。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入选了初中语文课本)是他的代表作。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著。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5、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6、高启:(1336-1373),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7、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8、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9、唐寅(唐伯虎):(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绘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代表作《六如居士全集》

10、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明朝湖北省公安县长安里人,知名文学家。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人称“三袁”。袁宏道为三袁之中,文学成就最为杰出。

三袁发扬李卓吾“童心”思想,反对“前、后七子”等人之拟古、复古。袁宏道主张文学重性灵、贵独创,其作品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7. 朱元璋茶壶

穷奢极侈的宋代饮茶发展到元代已开始走下坡路,因团饼茶的加工成本太高,其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大榨小榨”把茶汁榨尽,也违背了茶叶的自然属性,所以到了元代,团饼茶开始式微,元代虽开始饮用散茶,但在方法上饮用饼茶的痕迹未退。至明朝,皇帝朱元璋“废团茶”,于是散茶兴起,使用冲泡茶叶的方法成为主流。

明代引用的茶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又因“茶以青翠为胜,陶以蓝白为佳,黄黑红昏,俱不入品”,绿色的茶汤,用洁白如玉的白瓷茶盏来衬托,更显清新雅致,悦目自然。

茶壶在明以前就有,当时称为“注子”、“执壶”,只是用来煎水煮茶的。关于茶壶的质地,明人坚持陶器为上的观点。关于茶壶的形制,主张以小为贵。

作为茶饮主要工具的茶盏,在明代的重大改进就是在盏上加盖,加盖的作用一是为了保温,二是出于清洁卫生。一盏、一托、一盖的三合一茶盏,就成了人们饮茶不可或缺的茶具,这种茶具就被称为盖碗。

明茶具的发展大大的推动了我国陶瓷业的发展,素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江西景德镇瓷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景瓷始于汉而兴于唐、宋、元,盛于明。

景瓷的特点是胎白细致,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当时把这种白瓷称为“填白”,陶瓷史上称为“甜白”。景瓷中的青花瓷茶具,更因淡雅滋润,成为国内外茶人的珍藏,还作为友谊的使者远销国外。

景瓷按制瓷工艺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四大类别。

釉下彩是指青花釉里红瓷, 俗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 间用釉里红 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

釉上彩是指在已经高温烧成的瓷器上进行彩绘,然后再以700~900度的温度烘烤,使彩色不致脱落它包括釉上单彩和釉上多彩。

斗彩是指釉上彩和釉下彩拼逗而成的画面。

颜色釉是指各种色泽的高温釉和低温釉,可分成一种色泽的单色釉,以及多种色泽于一器的杂色釉。

明代景瓷业的生产繁荣,在原有青白瓷的基础上先后创造了各种彩瓷、钧红、祭红等名贵色釉纷纷出现,用来装饰茶具和日用瓷器,使得造型小巧、胎质细腻、色彩艳丽的茶具成了珍贵之极的艺术品。另外数量庞大涉及面广的外销瓷,为中国博得了“瓷器王国”的美誉。

彩瓷: 使用含铁、铜和钻的氧化物作彩料,在白瓷胎上施以各色图案,再经低温烧制而成,这是对金元时期彩瓷品种的继承和创新。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彩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釉下彩绘瓷。唐代有唐青花,以及长沙窑等釉下彩绘瓷。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是釉上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

钧红: 因它最初为宋时河南禹州钧窑(现河南禹州市)所烧造,故称“钧红”,钧红釉瓷器属我国最早出现的一个铜红釉品种,它的诞生,结束了当时青花瓷独占鳌头的局面,这在我国瓷业发展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其意义深远,不仅是钧瓷工艺的一大创举,而且开辟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

祭红: 明代永宣年间,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创造了祭红。祭红娇而不艳,红中透紫,色泽深沉而安定。古代皇室用这种红釉瓷做祭器,因而得名祭红。因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很低,所以身价特高。古人在制作祭红瓷时,很名贵的原料如珊瑚、玛瑙、玉石、珍珠、黄金等都在所不惜。

明代茶具艺术的突出成就不仅表现在景瓷方面,更值得赞美的是宜兴紫砂茶具。陶壶与陶盏的创制与普及,使茶饮艺术升华到了修身养性、淡雅处世的最高境界。欣赏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造就了紫砂精品的无限风光和非凡成就。

真正使紫砂壶走上艺术道路并发扬光大的人是弘治年间的供春,供春原是一个家童,当时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适逢和尚在制作紫砂壶他就偷偷学习技术,制出了紫砂壶,他做的壶造型精巧,色泽古朴,光洁可鉴,温雅大方,质地薄而坚实,供春也成为点土成金的制壶宗师。此壶传开后,人们称“供春壶”

明万历年间又出现了号称“四名家”的董翰、赵梁、元畅、时明四大制壶高手。所谓制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诸多壶式,就出自他们之手。

随后又有“壶家三妙手”的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的崛起,特别是时大彬的影响力最为深远,制壶技术与艺术性的到有机结合,堪称空前绝后。他制作的紫砂壶,壶盖与壶身周圆和缝,吻合紧密,不漏茶味。还有一种叫“六合一家”的壶更神奇,把壶分开,就成了底、盖、前、后、左、右六片,合起来注茶却毫不滴漏,这种高超而神奇的技术只有时大彬才能掌握。后世制壶高手只有清朝的陈曼生能勉强做到这一点,但较时大彬还是相差甚远。

紫砂壶在明代刚一问世就被珍同拱璧,贵如珠玉。紫砂壶之所以有如此风光,是与它自身的所具备的特点密切相关:

1、用来泡茶不是原味并能保持“色香味皆蕴”,没有熟汤气,使“茶叶越发醇郁芳心”。

2、茶壶能有效吸收茶汁。使用时间长,壁上积有茶锈,即使是空壶,用沸水注入,也会有茶香散出来。

3、用其泡茶,茶叶不易霉馊变质,有益于人体健康。

4、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即使在冬天注入沸水也不会冷炸,用文火炖烧,不易爆裂。

5、传热缓慢。使用时,提壶不会烫手。

6、经久耐用,经茶水浸泡,手掌摩挲后,不但光泽不损,反而会更加美观。

7、壶的样式繁多,造型古朴别致,实用性与欣赏性俱佳。

总之明代的茶具走向是以淡、雅为宗旨,以迎合文人审美意象为主要目的。在质地上,初次呈现“景瓷宜陶”争锋的局面,但由于紫砂壶的出道时间太短,终无法冲破瓷具的包围圈,到了清代才与之全面抗衡,并取代瓷质茶具,成为品饮场中的主流。

8. 朱元璋 泡茶

关于冷泡茶的确切来源众说纷纭,以下两种说法是较为普遍的:

冰泡茶起源于明朝。

公元1359年,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战斗失利后,朱元璋经常头涨胸闷,还在军营中多次晕倒。刘伯温查阅古籍,在《八十一难经》中发现一条神秘古方,是以丹参散辅以绿茶入药,此方一味抵四物,通气活血,养神保心。刘伯温便把此方呈上,不出半月,朱元璋就康复如常。

军医将茶方进行改良,采用特殊密制方法,使茶叶可以用冷水快速冲泡。吃干粮喝冷泡茶,士兵服用后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朱元璋也得以率兵打败元军,建立明朝 。这就是天下第一军茶“冷泡茶”的最早起源。

日本说:据说很久之前,日本的主妇在夏季便会用冷水泡冷茶来招待客人们。后来这种方法传入台湾,形成一种风尚。

9. 朱元璋对茶的贡献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因为团茶重劳民力,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从此整个 社会开始推广散茶。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共 0 条评论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备2021006107号-532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