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茶油种植>茶叶的制作机器(茶叶的制作机器是什么)

茶叶的制作机器(茶叶的制作机器是什么)

来源:www.lps114.com.cn   时间:2022-10-28 13:59   点击:370   编辑:niming   手机版

茶叶的制作机器是什么

茶叶初制机械设备品种繁多,主要有:鲜叶分级机、贮青机、萎凋设备、发酵设备、杀青机、揉捻机、解块筛分机、烘干机、炒干机、揉切机、理条机、曲毫炒干机、扁茶炒制机、精揉机、乌龙茶做青设备、提香机、砖茶压制机、运输机械等。每个种类还可以再分。如杀青机可以再分为滚筒杀青机,锅式杀青机,槽式杀青机,蒸青机,微波杀青机,汽热杀青机,热风杀青机等。

茶叶的制作机器是什么原理

茶壶是根据连通器原理工作的。茶壶的结构是上端开口,下部连通,构成一个连通器,因此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

根据同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内各容器的液面总是保持相平可知,当壶内盛满水,水面茶嘴位置就可以倒出来了。茶壶是一种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皿。

茶叶的制作机器是什么样的

茶叶是在采青、晒青、凉青(摊青)、做青(摇青)、炒青一系列准备后利用“速包机”把整个茶叶紧包成球状的。

包揉机:塑性,将其裹于布袋中并包成球,在滚、压、揉、转等不同方式的力的作用下,使茶条卷曲成型。传统手工包揉劳动强度大、工效低。采用螺旋曲面特殊的机械揉手和变位换向机构来达到茶叶包揉造型的目的。

制茶工序:采青——晒青——凉青(摊青)——做青(摇青)——炒青——包揉成型——烘焙(焙火)——簸捡。

做茶叶的机器设备

翻炒茶设备临沂继宏茶叶机械杀青机最好

临沂继宏茶叶机械杀青机分为两种一种是滚筒杀青机另一种是90型燃气式炒青机,这两种都合适用来炒茶,时间短,炒得透。炒出来的茶香气清纯,烘焙温度宜稍低,火候宜稍轻。另外黄品种制成的黄金桂成品茶条索紧细,色泽 润亮金黄,香气优雅.

制作茶叶的机器有哪些

茶叶初制机械设备品种繁多,主要有:鲜叶分级机、贮青机、萎凋设备、发酵设备、杀青机、揉捻机、解块筛分机、烘干机、炒干机、揉切机、理条机、曲毫炒干机、扁茶炒制机、精揉机、乌龙茶做青设备、提香机、砖茶压制机、运输机械等。每个种类还可以再分。如杀青机可以再分为滚筒杀青机,锅式杀青机,槽式杀青机,蒸青机,微波杀青机,汽热杀青机,热风杀青机等。

手工茶与机器制作茶叶的区别

手工茶是通过手工加工艺制造的,罐装茶也可能是通过机器加工制造的,二者有区别的

茶叶成型机器

就是机器加工的,都是机器加工成球饼状 这样是为了节省包装空间,现在很多茶叶都是真空包装的,除非你买的是散装 古代有,唐朝的茶经有说,也是做成饼状,不过是加油怎么怎么烤成型的.最初茶叶只是炒菜的佐料,作用和纱姜八角差不多

茶叶的制作机器是什么样子的

要看做什么茶,做普通绿茶,几千块钱的滚筒机就好,红茶机器不贵,地方要发大做白茶大概要15太左右理条里带烘干的做龙井机器就多了,要上百台

机器制作茶叶需要哪些工序

目前,六堡茶按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有的茶友也会把它们称为“农家茶”和“厂家茶”)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两种工艺的六堡茶,在购买的时候又应该如何选择呢?(内容有点长,望爱茶爱学习的你耐心读完)

1.从历史中看工艺的发展

首先,我想带大家先来回顾一下历史,看看为何如今市场上会出现两种工艺的六堡茶。

大家都知道,六堡茶历史悠久,但在过去,关于其制作工艺的文字记载却十分稀少,如今我们也只能从一些老制茶人的口中,或者从相关学者的研究资料中梳理出六堡茶工艺的发展历程。纵观历史,我认为六堡茶工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阶段一:清中期 ~ 20世纪50年代(关键词:堆闷、炊蒸压篓)

在清朝中期,大量的华人为了谋生计、躲避战乱,漂洋过海迁徙到南洋。因为当地气候炎热多湿,具有祛湿功效的六堡茶在南洋开始盛行。这个商机被敏锐的本地和广东商人察觉,他们很快便开始进入六堡镇设庄收茶,然后把茶叶沿着水路(茶船古道)运往穗港澳等地,经过重新包装后销往南洋。

在过去,六堡茶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都是按照旧法相沿,经过杀青和烘干后,便售于茶行或者茶贩。但随着六堡茶出口量的扩大,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开始有了发展。

▲茶船古道线路图

首先,因为当时生产力有限,茶农每天会有一部分的茶叶来不及当天制完,只能把它们揉捻后堆放在一起,等第二天再处理。很快,大家发现,经过一夜堆闷的茶叶,苦涩味大大减轻,滋味变醇厚,口感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于是茶农便把“堆闷”加入到了六堡茶的制作工序中。

此外,为了节省茶叶长途运输空间,减少茶叶在运输过程中的压碎损耗,茶商们决定把茶叶炊蒸变软,然后压入竹箩。想不到这么一个偶然的操作,让六堡茶的口感变得更醇和。因此,后来大家把“炊蒸压箩”也作为了制作六堡茶的一道特有的工序,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这一时期,六堡茶的工艺逐步发展为:杀青、揉捻、堆闷、复揉、烘干、炊蒸压箩晾置、晾干。这基本上就是如今我们所称的“传统工艺”。

阶段二:20世纪50年代(关键词:焗堆工艺、入窖陈化)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与此同时,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并在梧州的角嘴路设立茶叶精制工厂(即后来的梧州茶厂),负责六堡茶的加工生产。

大量的六堡毛茶被运送到茶厂,经过统一的加工生产后,再运到穗港澳转运出口。这个时期的六堡茶工艺,在沿用过去做法的基础上,茶厂对蒸茶的工具进行了改进、对茶叶筛分与除杂的工艺也进行了完善。

此外,因受到过去“堆闷”和“炊蒸压箩”的启发,在最后的炊蒸压箩之前,再增加了一道“焗堆”的工艺。所谓“焗堆”,就是把经过炊蒸的茶叶堆在一起。其目的是为了让茶坯在湿热作用下进行发酵,改善滋味和汤色。

同时,因茶厂坐落在珠山脚下,那里的防空洞自然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存放茶叶的地方。茶叶被蒸压入箩后,都会放到防空洞里晾置陈化。久而久之,大家发现,防空洞优良的温湿度和微生物环境更有利于六堡茶的陈化,经过入窖的六堡茶,有着独特的风味。因此,“入窖陈化”成为了制作六堡茶的一道重要工序。

在这一时期,六堡茶的工艺逐步发展为:杀青、揉捻、堆闷、复揉、烘干、除杂、筛选、初蒸、焗堆、复蒸、压箩、晾置、入窖陈化。

▲梧州茶厂的茶窖

阶段三:20世纪60 ~ 90年代(关键词:冷发酵、渥堆工艺、成形)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香港茶商反馈当时工艺生产出来的六堡茶汤色不够红浓明亮,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于是,在当时中国茶叶出口公司广西省支公司的领导下,组织技术力量对生产工艺进行研究,改进发酵工艺,尝试以“加水”冷发酵的渥堆方式取代原有的“焗堆”热发酵。

1958年,试产现代冷水渥堆工艺的六堡茶获得成功,同年开始部分量产,直至1965年开始全面采用。至此,“加水”的冷发酵工艺与原“焗堆”的热发酵工艺共同成为了六堡茶精制加工的两大分支,六堡茶的“现代工艺”开始成形。

▲早期照片,渥堆车间里工人们正对茶堆洒水进行发酵(麦朝枢摄)

阶段四:二十世纪末 ~ 至今(关键词:成熟稳定、标准化、创新)

2000年前后,普洱茶的兴起带动了国内的黑茶热,六堡茶在国内的销量开始逐步增大,为了提高六堡茶的产能,稳定茶叶的品质,各家茶企在各自生产设备和流程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完善,但整体的制作工艺跟上述第三阶段基本保持一致,相对而言,生产技术要比以前更加成熟。

同时,因为国内市场需求呈多样化,除了现代工艺的六堡茶,用过去旧时候工艺制作的六堡茶也有不少追捧者。于是,两种工艺的六堡茶在市场上并存,共同丰富着六堡茶这一品类,满足着国内广大六堡茶爱好者的需求。

后来,相关部门为了规范和统一整个六堡茶行业,先后制定并发布了十多项六堡茶标准。这意味着,六堡茶制作工艺进入了成熟与稳定发展的阶段。

现代工艺:

传统工艺:采用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筛选、拼配或不拼配、汽蒸或不汽蒸、压制成型或不压制成型、陈化或不陈化,不经渥堆发酵的工艺。

2.如何正确看待两种工艺?

从上面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六堡茶的工艺是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在不断的发展,现代工艺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两种工艺一脉相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们分别代表着六堡茶制作工艺的历史与现状。

在最近十多年,六堡茶在国内的销量日益增大,为了满足更广泛的人群需要,茶企们也开始在制作工艺上做出了很多创新,开发出更多符合不同人群的六堡茶新品类。所以,我们要用“变”的思维去看待六堡茶工艺的发展。

今天的传统,是昨天的现代;

今天的现代,是明天的传统!

3.两种工艺该如何选择?

食物都分寒、凉、温、热的属性,六堡茶因两种工艺上的差别,会表现出不同的茶性,饮用六堡茶必须与个人体质特征相搭配,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传统工艺六堡茶因为只经过“堆闷”,而没有经过渥堆发酵,所以发酵程度较轻,茶性凉,饮用后能起到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所以适合热性体质的茶友。但经过长期陈化或者选用“焗泡”的方式,其茶性可以转温。

现代工艺六堡茶发酵程度相对要高一些,茶性温,饮用后有温中、补虚、祛寒的作用,适合寒性体质的茶友。

除此以外,大家还可以根据天气、季节的变化,选择不同茶性的六堡茶。

随着六堡茶在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相信它的制作工艺还会有不断的发展。六堡茶微刊将会为大家讲述更多关于六堡茶工艺的知识,请大家保持关注。

机器加工茶叶制作过程

武夷岩茶的制作流程

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兼取红、绿茶的制作原理之精华,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使之岩韵更加醇厚。

岩茶制作工序繁复,工艺细致,对不同原料鲜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技术。其根据为:一是鲜叶含水量多少;二是品种特性;三是鲜叶老嫩程度;四是气候雨阴晴;五是前道工序适度掌握之差异(如倒青的程度决定做青的轻重,做青时做轻或做熟影响后期焙火);六是前后工序衔接时间有否矛盾。初制工序分:采摘鲜叶—→萎凋(晾青)—→做青—→杀青—→揉捻—→烘焙六大部分,传统工艺则更为复杂。

一、 采摘工艺

采摘是重中之重,有几个不采:雨天不采、露水青不采、茶青过老过嫩不采。

茶青品质主要由茶树品种,茶园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茶青采摘各因素等构成,是决定茶叶质量的基础条件。采摘各因素受气候和人为控制的影响较大。

1、采青标准:要求茶青新鲜、无表面水,无破损,中、小开面三叶,均匀一致。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伸育较成熟,正形成驻芽之中、小开面采三叶为最佳标准。

开面:茶树新梢伸育至最后一叶开张形成驻芽后即称开面,新梢顶部第一叶与第二叶的比例小于三分之一时称小开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间称中开面,达三分二以上称大开面。茶树新梢伸育两叶即开面者称对夹叶。 每个品种的适采期较短,同一个品种在同一个山场位置及同样的栽培管理措施下一般最佳采摘期约为2—3天,一般不能满足生产加工期的要求,因此一般掌握在茶园内平均有一半开始开面时即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和小开面三叶及对夹叶。到大部分中开面,小部分大开面时全部采摘结束,此时采摘标准为中、大开面三叶,则采制加工期可延长到6—7天。

2、采摘时间:不同品种的开采期均不同,主要受茶树品种、当年气候、山场位置和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武夷山现有主栽品种的适采期约为4月10日左右(主要为凤凰单枞)开始,至5月20日前全部结束。中、早芽种在加工能力允许时一般不选雨天采,不采露水青,则有利于提高茶青质量。

采摘时的气候的影响:晴至多云天优于阴雨天,一天当中,上午9—11时,下午2—5时最佳,露水青最次。当季气候以时晴时雨天对品质最有利,而雨后初晴天品质最佳,连续天晴5—6天后品质又下降,采制期连续下雨对茶叶品质和初制加工均最不利,会明显降低当季茶区的茶叶总体水平。

3、采摘方式:生产上目前以人工采摘和机械采茶两种方式为主。人工采摘成本高,需人工多,采摘标准,净度和青叶质量均需通过加强茶山工人的管理来加以控制,武夷山茶园分散,地形复杂,茶树长势不一定较为适用。机械采茶成本低,速度快、省劳工、效率高、茶青标准和质量视茶园长势,使用采茶机的年限和操作水平等因素而定,初用机采时,茶青质量较差,连续使用两三年后则茶青质量比人工采摘的更好,是未来采茶的主要方式,但长期使用 后茶树长势有茶芽多而茶芽变小的变化趋势,使于茶外形不够粗壮。

4、茶青贮运:茶青采下后就即时运达工厂进入萎凋程序,防止长时间堆渥和多次翻动损伤,最忌发热红变。茶青采下后一般在2小时内运达工厂则对茶青品质影响较小,若途中超过4小时则应采取相应措施,否则对品质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贮运时间较长时要注意避阳薄摊,堆运时不可过厚过紧,注意通风、或翻抖散热。

二、萎凋工艺

萎凋工艺:是做青工艺的基础。是使茶青失水变软的一个过程。“倒青是师傅,做青是徒弟”——说明倒青的关健。

1、萎凋标准:感观标准为青叶顶下第二叶明显下垂、叶面大部分失支光泽,顶叶和梢头明显弯垂,且大部分青叶达此标准,失水均匀。失水率约为10—16%,品种不同,萎凋方式不同,其标准亦有轻重不同。

2、萎凋方式:生产上主要有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和加温萎凋三种方式。日光萎凋指在晴至多云天气,将茶青薄摊在光照下使茶青失水变软的萎凋方式,是最有利茶叶品质 和最节省能源的萎凋方式。室内萎凋指在一定的温湿度下将茶青薄摊于室内,让其自然失水变软的萎凋方式,只适用于气温较高、室内空气湿度较低时使用,如晴天太阳过烈时,秋天天气干燥时使用。加温萎凋指利用综合做青机,萎凋槽等萎凋工具,通过人工加温使茶青受热 失水,以达萎凋目的的方式。

3、操作方法:日光萎凋一般要求将茶青置于谷席,布垫或水筛等萎凋用具上进行,特别是中午和强光照不可直接置于水泥坪上萎凋。摊叶厚度一般 为2—3斤/m2,萎凋全过程应控制翻拌2—3次,总历时视茶青状况和光照强度而定,一般为30—40分钟。室内萎凋摊叶厚度应更薄些。约2斤/m2;全过程翻拌1—2次,总历时需90分钟以上。综合做青机萎凋热风温度在32—34度,每隔30分钟翻拌一次,历时2—4小时,水青为3—4小时左右。萎凋槽萎凋风温为32—35度,每隔30分钟翻拌一次,历时2—4小时,摊叶厚度10—20CM,越厚越慢越不均匀。

三、做青工艺

做青工艺是初制工艺中决定茶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且可变的影响因素较多,处理方式多样,俗称“看青做青”。做青过程由摇青和静置发酵交替进行组成。

1、做青原理:在适宜的温湿度等环境下,通过多次摇青使茶青叶片不断受到碰撞和互相磨擦,使叶片边缘逐渐破损。并均匀地加深,经氧化后产生绿底红镶边,而在静置发酵过程中,茶青内含物逐渐进行氧化和转变,散发出自然的花果香型,形成乌龙茶特有高花香,兼有红、绿茶的风味优点。

2、做青方式:生产上主要有手工做青和综合做青机做青两种方式,在条件较差时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半手工做青和最简单的“地瓜畦”做青方式。市场上的“手工茶”即指采用手工做青方式生产的茶叶,其特点是占用生产场地大,耗工大而且加工量少,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而综合做青机则占用场地小,使用人工少,更适应大生产的要求。

3、操作方法:不论何种做青方式,操作上均是摇青和静置发酵多次交替进行来完成,需摇青5—10次,历时6—12小时,摇青程度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

(1)手工做青:将萎凋叶薄摊于900mm水筛上,每筛首次放茶青重约为0.5—0.8kg,操作程序为摇青——静置重复5—7次;摇青次数从少到多,逐次增加从十次到壹佰次不等,每次摇青次数视茶进展情况而定,一般以摇出青臭味为基础,再参考其他因素进行调整。静置每次逐渐加长,每次摊叶厚度也逐次加厚,可两筛并一筛或三筛并两筛、四筛并三筛等等。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进结束做青程序。

(2)综合做青机做青:萎凋青装进综合做青机约为容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吹风) 或茶青在机内萎凋达到要求后,按吹风 —→ 摇动 —→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6—10次,历时约为6—9小时,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摇动和静置时间每次逐渐增长。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时结束做青程序。

4、看青做青:主要指做青操作的时间和程度的控制以及做表环境的控制。影响因素主要有:茶青原料,气候,做青环境,设备和方式等等。

(1) 做青原则:茶青在做青过程中气味变化主要表现为:

青香——→清香—→ 花香—→ 果香

叶态变化主要表现为:叶软无光泽 —→ 叶渐挺 ,红边渐现 —→ 汤匙状三红七绿。做青前期约2—3小时,操作上以茶青走水为主,需薄摊,多吹风,轻摇,轻发酵。中期约3—4小时,操作上注意以摇红边为主,需适度发酵,摊叶逐步加厚,吹风逐步减少。后期约2—3小时,以发酵为主,注意红边适度,香型和叶态到要求。

走水:指萎凋后的茶青的水份从茶梗脉向叶片输送的过程,青叶由柔软无光泽转化到叶面泛暗光呈“还阳”状态。

做青成熟的基本标准为青叶呈汤匙状绿底红镶边,茶青梗皮表面呈失水皱折状,香型为低沉厚重的花果香(也就是说:香气一次比一次高,最后一次发酵到位香气开始有所下降时,为发酵到位,也就是做青成熟了),并即时进行下一杀青工序。做青程序的结束后进入高温杀青。

(2)环境控制:晴天无风天气利于做青。环境因素主要指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新鲜度等,三因素均会互相影响,需协调到适宜状态。温度范围为20—30度,以24—26度最适宜。相对湿度范围为75—90%,以80—85%为最适宜。做青过程前期温度和湿度要求较低,全过程要求逐步增高,后期需较高的温、湿度,特别注意防止空气“污染”缺氧,室内升温时湿度相应会降低,湿度过低不利于发酵,出现高温时间过长,茶青不能发酵或发酵不足现象。室内碳火加温易造成缺氧,注意适度通风。

(3)做青经验:叶片较厚和大叶品种,宜轻摇,走水期拉长,多停少动。静置发酵期拉长。叶薄和小叶种需少停多动。摇青加重,到后期方需注意发酵到位。茶青较嫩时,做青前期走水期需加长,总历时也更长,注意轻摇,多吹风。茶青较老时,做青总历时缩短,注意防止香气过早出现和做过头。萎凋偏轻时,用综合做青机做青可用加温补充萎凋,并注意多吹多走水,重摇轻发酵,并延长做青时间,调整好温湿度,需高温低湿。否则易出现“返青”现象,即做青叶到后期时出现涨水,叶片和茶梗含水状态均接近新鲜茶青状,梗叶一折即碎,无花果香,为做青失败现象。温度偏低时,应注意少吹风,提早开始保温发酵。湿度偏大时有条件者可使用去温机,并注意通风排湿,适度加温......总之做青过程需时时观察青叶变化,以看、嗅、摸综合观觉来判断,表叶是否在正常地变化,一出现异常即需分析原因,并即时调整,使做青叶发挥出其最佳的品质势态。

四、杀青工艺

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 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蛋白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和发酵,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鄣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程序提供基础条件。

1、杀青方式:大生产上主要使用滚筒杀青机(110型和90型)。条件差的或少量制作时也有用手工杀青和半机械杀青,用60—90cm家用锅砌成斜灶,用手工翻拌杀青为全手工杀青方式,用电机传动翻拌为半机械杀青,都仅适用于小生产或小品种少量制作时使用,以下仅介绍杀青机的使用工艺。

2

茶叶制茶机械

茶叶焙火是茶叶干燥的重要环节,一般只有高档茶叶才会有这个环节,目前随着茶叶加工机械的普及,普通茶叶都是使用机械制茶。只有手工制茶才会有焙火的工艺。茶叶焙火最好用刚碳,这样干燥的茶叶香气更高更持久。如果没有刚碳,那么可以用烧透的柴火灰。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共 0 条评论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备2021006107号-532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