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苗木百科>红树莓的栽培技术

红树莓的栽培技术

来源:www.lps114.com.cn   时间:2022-04-20 01:04   点击:1223   编辑:niming   手机版

红树莓采用先端压条繁殖、根蘖繁殖和埋根繁殖、分株繁殖4种方法均可达繁育苗木的目的,常用方法为先端压条繁殖和根蘖繁殖。压条繁殖:红树莓枝条顶芽既能长梢又能在梢基部生根。通常在夏季当新梢尖端叶片小而卷曲,形如鼠尾状时即可将其压入土中,如果压入太早则新梢不形成顶芽而继续生长;压入太晚或不压,新梢虽然可钻入地下生根,但根系往往较差,影响苗木质量。根蘖繁殖:红树莓每年夏季都发生大量的根蘖(串根苗),为了得到高质量的根蘖苗,必须对母株加强管理,疏去过密的而选择发育良好的根蘖苗,间距在10-15cm左右。秋季落叶时挖起根蘖苗,选择适宜的地方假植或直接定植。园地选择:红树莓应选择土质肥沃、小气候温暖的地点建园。山地,以5-8度的向阳坡地为宜;平地建园,地下水位应距地面1-1.5米以下,土壤应以沙质壤土和透气性良好多腐质物的粘质壤土为好。 选苗定植红树莓定植时应选择壮苗,春秋两季均可定植,春栽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秋栽在土壤封冻前,正常情况下以秋栽为佳。选择壮苗进行秋栽,购到的苗木不能及时栽完时,应将苗根系浸泡在水中,随栽随醛?栽植坑20×20cm,舒展根系,填土压实,浇透水,完全渗透后,用土埋茎,防止苗水分消耗过大,以确保成活。芽眼萌动前撤除培土,围成保水圈。田间种植红树莓每亩定植660株,可采用株行距0.4×0.6m和0.8×1.8m两种栽植方式。1-3年生园株行距0.4×0.6m,每株留4-5个结果枝,5-6个发育枝,在行内设1.3-1.5米支架,距地面40cm拉一道架线,主要用于绑缚结果母枝发出的结果枝,应及时疏除多余枝条,控制发育枝过长生长,以免影响植株通风透光,此种栽植方式栽植密度大,可早期丰产。4年生后进行间伐,改造为0.8×1.8m的栽培方式。改造后需增高支架,支架距定植点60cm,与行向平行,拉两道架线;第一道架线距地面60cm,第二道架线距地面120cm,主要用来绑缚1年生枝,枝条扇面形展开。每株丛留10-12个结果枝,10-12个健壮1年生枝,在50-60cm时摘心,摘心后的侧枝即为结果枝(摘心后结果枝率在90%以上) 枝条多刺,在人工除草不方便时,可使用除草剂:01 甲草胺 广谱除草剂,适用杂草萌芽前喷土表,亩用43%乳油500克加水稀释100-150倍。02 草甘磷 适用深根性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亩用10%液剂1500-2500克,兑水40-50千克,喷草叶面。03 西马津 适用于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亩用50%可湿性粉剂15-20克加水50千克喷雾,有效期为2-3个月。沙土地用量4.5-7.5克。 一、红树莓在春季,植株先端和花序顶端幼嫩的花蕾,有轻度顶梢卷叶蛾危害。防治方法:危害稍重时,喷施2000倍5%来福灵乳油或菊酯类农药,都可起到防治效果。二、茎腐病该病为害树莓基生枝,一般发生在新梢上,先从新梢向阳面距地面较近处出现一条暗灰色似烫伤  状的病斑,长约1.5-2.5厘米,宽0.6-1.2厘米,病斑向四周迅速扩展,病部渐褐色,病斑表面  出现大小不等的黑点,木质部变褐坏死。随着病部的扩展,叶片、叶柄变黄枯萎,最后整株死  亡。据观察,高温多雨的季节为发病盛期,在我区以6-8月最为常见。防治方法:①秋季清园,剪下病枝集中烧毁。②5-7月发病初期喷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40%乙磷铝500倍液,或福美双  500 倍液。③选择抗病品种。相对而言,黑树莓较红树莓抗病,更适合南方地区栽培。三、柳蝙蝠蛾柳蝙蝠蛾是危害树莓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第2年产量。其幼虫7月上旬(部分地区5月底至6月)开  始蛀入新梢为害,蛀入口距地面40-60厘米,多向下蛀食。柳蝙蝠蛾常出来啃食蛀孔外韧皮部,  大多环食一周。咬碎的木屑,与粪便用丝粘在一起,环树缀连一圈,经久不落,被害枝易折断而  干枯死亡。防治方法:①成虫羽化前剪除被害枝集中烧毁。②5月中旬至8月上旬初龄幼虫活动期,可喷2.5%溴氰菊酯2000-3000 倍液,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四、树莓穿孔蛾多危害红树莓,秋天作茧在基生枝基部越冬,展叶期爬上新梢,蛀入芽内,吃光嫩芽后,再钻入  新梢,致使新梢死亡。成虫羽化后,傍晚在花内产卵,幼虫最初咬食浆果,不久转移至基部越  冬。防治方法:①秋末采果后清园。②早春展叶期喷8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 倍液,杀死幼虫。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共 0 条评论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备2021006107号-532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