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苗木百科>宋代俗文学的特点

宋代俗文学的特点

来源:www.lps114.com.cn   时间:2024-05-24 19:36   点击:60   编辑:niming   手机版

一、宋代俗文学的特点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

宋代小说和戏曲为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宋代的小说主要是“话本”,它原是说话人说书的底本,实即白话短篇小说。现存宋话本约三四十篇,散见于《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三言”等书。宋话本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市民文学的色彩。话本是当时“瓦舍技艺”的一种,是城市人民表现自己、教育和娱乐自己的文艺。下层市民人物,第一次作为正面人物成批地在话本中涌现,如《碾玉观音》中的碾玉匠崔宁、《志诚张主管》中的商店主管张胜、《错斩崔宁》中的卖丝村民崔宁,尤其是璩秀秀、周胜仙、小夫人、李翠莲等一群具有叛逆性格的下层妇女形象。小说的社会性、现实性都得到加强,为以后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二是白话文学的特点。话本的语言是白话,比之文言小说(如唐传奇)描写更细致生动、曲折有致,更富生活气息。特别是人物对话的个性化,取得很大的进展。后世虽仍有文言小说,但比起白话小说来,不得不退居第二位。至于长篇的“讲史”话本也为以后长篇历史小说提供故事的素材。

宋代的民间戏曲还处在戏曲的萌芽阶段。如傀儡戏、影戏、歌舞戏等,前两种不是由人来扮演的,后一种由人扮演,但还是叙事体而非代言体。然而这些都已具备戏曲的一些条件。北宋杂剧、南宋戏文,今天虽无剧本流传(有人认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是宋人作品),但它们已是相当完整的戏曲,具备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是以后戏曲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

总之,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向文学提出新的要求,也由于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中国古典诗、词和散文逐渐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失去支配文坛的地位,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正在酝酿着更大的文学高潮,进而成为文坛的重心。宋代文学正是处在这样一个过渡的转变阶段。

二、陕北民歌的特点

陕北民歌最大特点就是方言的差异,所谓“隔山不同语,隔水不同音”。陕北方言的特殊是在于巧妙的叠词、丰富的叠字,仅仅这些重叠歌词就能催生陕北民歌这朵艺术奇葩动人性情,悦人心灵。

如:“白格生生脸蛋,碎格纷纷牙,亲口口说下些恼话话”,就是这些陕北方言本身的生动形式为陕北民歌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

其次,陕北方言偏重鼻音,韵母以“n”结束的字音都发成“ng”音,所以,如“苦命人”中的“人”字在演唱时是应该发成“仍”字,“横山下来些游击队”中的“山(shan)”、“下(xia)”发音为“san、ha”。

扩展资料

陕北民歌曲式结构:陕北民歌由于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因此从较小的二句式到较大的多段体,都有很多作品。二句式与四句式是陕北民歌中最普遍的创作形式,上下句构成一个段落,两句一韵,变化自由。

其每句的基本字数为七言,如《三十里铺》、《脚夫调》、《一对对毛眼眼了哥哥》等,但由于抒情和叙事需要,有时也形成七言句式的扩充,出现更多字的句式,和扩大的三句式或五句式结构的分节歌等。

有些陕北民歌在多段词的反复运用中随着内容和歌词语言的需要,曲词结构和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了富有变化而又贯串流畅的大结构。

如《五哥放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总之,陕北民歌的结构灵活丰富,不拘一格,内容所涵盖的范围较广。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陕北民歌

三、龙纹的特点

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集许多动物和自然现象于一身,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物,是数千年来整个中华民族崇拜的偶像。

新石器时代龙纹

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躯体卷曲,形似玉玦,头似猪首。在三星他拉出土的“s”字形玉龙,躯体卷曲呈“s”形,丫形玉器的上端是猪龙的平面表现形式。

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两端的龙首与“s”形猪龙的首部十分相似。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上有采用高浮雕和阴刻技法雕刻的龙纹。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也似猪龙。

殷商时期,龙身呈璜状,玦形或璧形,还有圆雕的龙,圆雕龙前足着地,长尾盘卷,几种龙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即:

1. 眼多为“臣”字眼,还有菱形眼和圆形眼

2. 口微张,圆雕龙还露牙齿

3. 脑后紧贴颈部有倒伏状的蘑菇形角,有的背部还长出嵴齿

4. 身体满饰单钩,双钩或阳线的云雷纹,方菱纹或重环纹

西周时期的龙纹形式主要有三种装饰在玉璜上和各种形状的佩饰上的龙纹。有单身龙,更多见的是二龙,龙与凤或龙与人合体的造型,其时代特征是:

1. 眼多为“臣”字形,还有椭圆形眼和委角方形眼

2. 上唇上卷,张口吐出下卷的长舌,额上突出一个似大括号形的小尖头,后有一绺上飘的鬃毛,亦可视为角或耳。

3. 采用大斜刀或大斜刀与阴线相结合的线条来表现纹饰。

4. 龙基本为侧视的片状雕,尚未见圆雕的龙

春秋时期龙的共同时代特征是:

通过镂空技法修饰造型,突显龙身,变化多样

文饰为寄生同体的双钩或浅浮雕的虺龙纹

已不见臣字眼和蘑菇形角,出现云形耳

战国时期龙的共同时代特征是:

龙纹造型大多为片状,制作技法大量使用镂空,使龙体造型刚劲秀美,变化多姿。龙身上装饰云谷相杂纹,谷纹或连线谷纹,并在一些空白部位装饰水滴纹,纽丝纹,花蕾纹或二字纹等。玉龙多装饰在组佩饰的组件上,并多见相同的器型成对出现。

不在流行春秋战国多见的“”形单体玉龙,龙纹主要附饰于出廓璧,透雕璧,she形佩,铺首等器形上,并出现了四灵题材中的龙。其时代特征是:

1. 杏仁形眼,身似四足兽形或随器体而变形

2. 龙头似马头,额头凸出一尖角,脑后有云形耳和飘带形长角

3. 龙口大张,上唇上卷,下唇下卷,似斧形或鱼尾形,有的口露利牙,个别的还吐舌

4. 龙纹多以透雕结合细阴线刻的技法来表现。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刻有南朝宋元嘉七年款的玉带饰,龙呈“”形,做爬行状,通身满饰蛇鳞纹,头上有一对鹿角,脑后有一绺毛发,关节处有弯钩形腿毛,菱形眼眶,口微张露齿,四腿粗短,三爪足,此龙与汉代的形象有异,而与唐代以后的龙接近,是后世玉龙的雏形

隋唐时期,龙纹发展成熟,从此龙纹基本是这种模式。

隋唐五代龙纹有以下特点:

也是采用浅浮雕与细阴线结合技术来装饰在器型表面,也有采用了镂空技法,与龙同时出现 的有火焰珠纹,流云纹,水草纹,山石图案等。龙头较长,头上有鹿角,云形耳和毛发,丹凤眼,口大张,嘴角超过眼角,后腿特长,一足与尾相交缠绕,腿关节处有毛,足为三爪,躯体较南朝时更为细长,接近蛇形,身上刻有网状鱼鳞纹

辽宋金元时期

元代和明初的龙纹,上嘴唇明显拉长,向上翻翘,这一特点颇与五代辽墓出土的龙形相似。

1. 采用高浮雕与多层镂空相结合技法

2. 多以云朵,海水或花草作衬景,雕成云中飞龙,降龙,行龙或蹲龙,更具立体感

3. 龙的形象与唐代龙纹大体相同,延续唐代龙的双鹿角,双凤眼,鱼鳞纹,三爪,肘毛等

4. 只是在细部有一些变化,如张口稍小,嘴角不超过眼角,头发变浓,头发向后飘,颈部细长而身体较粗,大多数龙的后足与尾部不相交等

5. 辽代有坐龙和鱼龙

6. 元代龙细颈肥身(更象唐而不象宋)元代和明初的龙纹,上嘴唇明显拉长,向上翻翘,这一特点颇与五代辽墓出土的龙形相似。

明初,龙的上唇已比元代加宽加厚

早期特点是:采用高浮雕和镂空技法雕琢,上唇长而上翘,浓眉凤眼,颈细身粗,但其脑后的头发上飘,则体现了明中晚期玉龙的特点,是由宋元向明晚期过度的龙纹,龙的上嘴唇缩短,与下嘴唇收齐,嘴巴紧闭,龙发综聚向上飞起(见图四六)。明万历年间形状又变了,双眼突起,上下唇均加长,嘴开启,常作戏珠状,头加大,角加长略呈弧状,身粗壮,爪苍劲有力

晚期特点是:明代晚期龙纹在神韵上有一种呆板苍老感,缺乏宋元时期龙的生气和活力.身躯细长如蛇,多刻划网状鳞纹,颈,腹,尾大致等宽。圆形双目(俗称虾米眼),鼻似如意头形,两侧长出两条龙须,头发向上冲或向前冲(俗称怒发冲冠),足为四爪或五爪,爪尖钩成球形(俗称风车爪)

清代则龙发披散,龙身略拉长,鳞纹刻画均匀,此外几无重大的变化。清初龙纹较明代秀细,混身具有力量感,富丽而有威严之气。到清嘉庆以后,龙纹形象弛豫,缺乏飞腾活跃之势。此之康熙、乾隆年间的龙纹,就实在相形见绌。

清代龙纹的形象较明代更为苍老,可谓之苍龙,尽管刻画细腻如微,但缺乏神韵和气势,其特点为:

1. 龙的头发多而蓬乱,飘向脑后,甚至额下都长满胡须

2. 双角粗壮如松枝,一对虾米眼向外高凸,眉毛呈锯齿状,两条龙须下垂,额下长满胡须

3. 足伸展为四爪或五爪 ,尾端分出许多尖叉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共 0 条评论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备2021006107号-532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