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苗木百科>中国十大文化现象?

中国十大文化现象?

来源:www.lps114.com.cn   时间:2022-11-24 08:02   点击:486   编辑:niming   手机版

01


  最早出现的是古琴,原为五弦,后增至七弦。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传说不可尽信,但却能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后来又有了古筝,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传承演变,成为21弦琴,流行至今。

02


  主要是指围棋和象棋。围棋的起源:尧舜以棋教子。中国古代四大艺术之一。  中国象棋大约起源于战国时代,那时盛行着一种文博象棋,每方有棋子6枚。唐代,象棋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一些变革,已有“将、马、车、卒”4个兵种,棋盘和国际象棋一样,由黑白相间的64个方格组成。后来又参照我国的围棋,把64个方格变为90个点。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药的发明增加了“炮”之外,还增加了“士”、“象”。

03


  书法,乃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艺术。它的形成、流传和发展,是有其深远历史和复杂的文化背景。简而言之:(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04画
  中国的绘画发展至今,主要有以下历史演变:   一、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   三、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四、蓬勃兴盛的二宋时期绘画;    五、以笔墨情趣为主流的元代绘画;   六、明、清时期绘画流派的涌现;   七、继承与发扬并存的近现代绘画。

05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诗的题材繁多,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抒情诗、朦胧诗等。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

06


  中国酒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07


  中国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流行至现代。  唐代陆羽《茶经》的出现,是茶文化形成的标志,陆羽更被后人尊奉为“茶圣”“茶神”。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中国茶文化,更是糅合了中国佛、道、儒、医疗、插花、香道等。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08


  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在唐朝时盛行,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  插花是一门艺术,同雕塑、盆景、造园、建筑等一样,均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简单来说,插花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之枝、叶、花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故称其为插花艺术。

09

做好日常防护


  祭祀用香、佛前供香。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国粹,香的命运是跌宕起伏。它萌芽于远古祭祀之礼;起始于春秋佩香之德;成型于汉代和香之贵;成熟于盛唐用香之华;普及于两宋燃香之广;完善于明清品香之势;衰败于乱世征战之忧;回春于安定和谐之世。

10

太极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传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

  《易经》等中国古典哲学、道家养生理论、中医经络学说、兵法和其它武学丰富的理论与经验构造成中华沃土。太极拳在这方沃土之上萌发成长,在传承与创新之中,衍生出诸多流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为中华民族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步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抓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充分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运用网络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积极开发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以新奇不俗的方式走入人民生活,成为一种“新时尚”。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评论
    共 0 条评论
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备2021006107号-532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